学报精选

学报精选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报精选 > 正文

【胡 云,姚霁珊】民族节庆中的文化基因与文化交融——以哈尼族“昂玛突”节为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29


“昂玛突”节作为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哈尼族多维文化实践的体现。“昂玛突”节的仪式活动蕴含哈尼族的生态智慧,其中贮存着的社会记忆是构建族群共同体的凝聚力,维系着村寨的和谐与稳定,为哈尼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基础。历史维度下,哈尼族长期以来通过经济互惠、语言互用、历法互鉴和符号共享与周边民族形成文化互动网络。当代语境中,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的开展使“昂玛突”节逐渐由单一的族别标识走向多民族的文化共享,进一步推动了族际交往与文化交融。“昂玛突”节既是哈尼族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跨文化互动的典型个案,其“从村寨仪式到区域共庆”的演变路径,也为理解传统节庆如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启示。

“昂玛突”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哈尼族的精神标识,“昂玛突”活动的组织、仪式的展演以及集体记忆的传承,使“昂玛突”节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这在当代民族文化交流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意义。“昂玛突”节在活动内容、文化内涵与功能、历史互动与当代交往实践等方面,体现出这一传统节庆传承着哈尼族的文化基因,更在历史演进和现代转型中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与交融能力。

    随着哈尼族“祭寨神林”(“昂玛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昂玛突”节打破了单一民族的节日属性,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契机,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昂玛突”节不仅强化了哈尼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为其他民族理解哈尼文化传统提供了窗口。“昂玛突”节通过独特的仪式展演和文化符号呈现,系统性地传承了哈尼族的生态智慧与社区治理经验。祭寨门、祭水井等核心仪式强化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各民族生态智慧的共识,不仅促进了各民族在应对自然环境挑战时的互鉴,也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基于自然生态的共同认知基础。通过仪式和古歌等集体记忆维系着族群认同、维护着村寨的和谐和稳定,这些都为哈尼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基础。在民族互动层面,哈尼族与周边民族共处于哀牢山区一带,长期存在语言互通、经济互惠和文化互鉴的情况。随着当代社会旅游业兴起、非遗保护运动以及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昂玛突”节从村寨仪式到区域共庆的演变使其成为当地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盛事,体现了传统节日在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方面的现实意义。传统节日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创新的实践场域,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下,传统节庆如何在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实现创新性发展,成为多民族国家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是未来值得探讨的方向。

 

作者简介:

1.胡云(1985-),女,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民俗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2.姚霁珊(1971-),女,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语言文化学、明清文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民族节日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云南实践”(SKPJ202426);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社科研究基地)“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谱系研究”。

原文载于:

《普洱学院学报》2025年第5期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学苑路6号

邮编:665000

《普洱学院学报》作者投稿系统

版权所有 普洱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