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表明,2011—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呈现显著的协同增长趋势,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达12.3%,农业TFP年均增长2.1%。分区域看,东部省份数字经济水平(均值0.258)和农业TFP增速(年均2.8%)均显著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均值0.098,TFP增速1.5%),区域数字鸿沟可能加剧农业发展失衡。实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TFP的促进作用具有稳健性:基准回归中数字经济水平每提升1%,农业TFP增长0.061%;通过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后,弹性系数升至0.196—0.228,且东部地区的边际效应最强(0.089),中部次之(0.052),西部则不显著。
本研究对数字要素独立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进行分析,揭示了数字经济通过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数字化赋能,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核心机制。具体表现为,生产环节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以达到降低资源冗余,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流通环节通过电商平台缩短供应链,以降低其损耗率;销售环节借助区块链溯源实现产品的质量得以保障,进而达到优质优价。
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农业赋能效应,需分层施策:东部地区应聚焦前沿技术产业化,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区;中西部需优先完善5G网络与冷链物流,中央财政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支持欠发达地区基建。同时,深化“数实融合”需多端发力——生产端对智能设备(如无人机)给予30%补贴,流通端鼓励电商平台减免农产品交易佣金,消费端建立全国农产品溯源平台并实施税收优惠。此外,需强化政策协同,如设立年利率≤3%的专项低息贷款支持中小农企转型,简化数字化农业项目的用地审批流程,并在职业院校增设“数字农业”专业,每年培养10万名技术人才。
本研究受限于数据时效性(未涵盖元宇宙等新技术影响)及微观机制分析不足(如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未来可拓展至农业绿色TFP研究,纳入碳排放与化肥减量等环境指标;通过田野调查揭示农户数字化转型的激励与障碍;对比中国与荷兰、以色列等国的数字农业路径,提炼经验。总体而言,数字经济是破解农业资源约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需进一步打通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协同通道,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
1.金发奇(1964-),男,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普惠金融、证券投资、金融管理;
2.吝志远(1998-),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普惠金融、农业金融。
原文载于:
《普洱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