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选取中老铁路开通两年的时间节点,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中老铁路对云南省经济的带动效应,并深入探索其开通初期的影响机制。定量考察铁路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识别关键的经济驱动因素,以及铁路开通对云南省经济结构的潜在影响。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包括有效利用中老铁路促进未来产业布局的优化、贸易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旨在帮助云南省最大化中老铁路的经济潜力,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云南省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中老铁路开通对云南经济的短期效应已显现,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带动作用,但贸易效应的滞后性及长期经济影响仍需结合宏观经济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动态评估。中老铁路的长期经济效应需置于云南省“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的框架下评估,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对云南经济增长的影响,才能更全面、客观的评估中老铁路的作用。
1. 政策支持对中老铁路效应的强化作用
从通道能力提升与物流枢纽建设来看,云南省通过推进铁路专用线、口岸基础设施等建设,构建昆明—磨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探索“中老班列+跨境电商”模式,优化跨境物流效率。这些政策有效提升了中老铁路的运输能力,但贸易中介效应尚未充分释放,主要受限于物流网络与通关便利化程度的提升,如RCEP原产地规则应用不足等因素。
此外,在财政与金融支持上,省级财政连续三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中老铁路货运班列实施“量价捆绑”补助,培育跨境运输市场。同时,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外贸信贷额度,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升级,并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降低汇率风险。尽管资金投入力度大,但中小企业参与度不足,需加强供应链金融支持,如信用修复机制等。
2.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韧性的支撑
农业现代化与高原特色产业方面,云南省推动农业“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型”,重点发展咖啡、天然橡胶、花卉等优势产业,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但中老铁路的跨境农业合作园区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工业结构升级与新兴产业集群方面,云南省巩固烟草、冶金等产业,同时发展新能源电池、硅光伏等“新三样”产业,并依托中老铁路,建设磨憨—磨丁合作区、中老泰国际产能合作园,推动绿色铝、橡胶加工等跨境产业链。然而,跨境产业链需突破标准对接和劳动力技能匹配问题。服务业与旅游融合方面,云南省推出“坐着火车游云南”品牌,开行昆明—西双版纳旅游专列,串联沿线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并启动中老铁路国际文化旅游经济带共建倡议。
3. 跨境合作与开放平台建设
瑞丽、磨憨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聚焦国际物流、跨境加工和电商基地,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推动“八大跨境业态”,并实施“边民互市+跨境电商”模式,简化通关流程,促进沿边开放试验区与自贸区联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聚焦数字贸易、绿色经济,云南企业可借力原产地规则降低关税,为自贸区带来升级红利。然而,企业原产地证书申领率低,需加强政策宣导。
综上所述,中老铁路的长期经济效应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跨境合作与开放平台建设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需通过RCEP规则深化、产业结构高端化、以及沿边开放平台创新,将中老铁路从“运输通道”升级为“经济走廊”,最终形成“以线带面”的区域增长极。
作者简介
夏晨兆(1987-),女,汉族,云南省玉溪市,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周望德(1990-),男,汉族,云南省玉溪市,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2025年玉溪市社科联研究项目:玉溪市加快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2025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马泰游客对云南旅游目的地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LS-SEM模型(项目标号2025J0852)阶段性成果。2025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生态文明的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趋势研究(项目编号:2025J0835)
原文载于
《普洱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